查看原文
其他

【韩春雨撤稿】数据已经说话,生物学家们怎么说?

2017-08-04 婉珺、Calo 果壳科学人

8月3日,“韩春雨”这三个字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8月2日,韩春雨等5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发布了在线撤稿声明,称“因为科研界一直无法用我们论文中提供的实验方案把论文图4中的关键结果重复出来,我们决定撤回我们的这项研究”[1]

韩春雨等人的在线撤稿声明。图片来源:nature.com

同一天,《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篇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的社论[2]。文章指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和同事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社论称“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在随后果壳网针对《自然-生物技术》的采访中,其发言人指出,《自然-生物技术》致力于维护已发表记录在科学上的准确性,并且致力于在维护的过程中持负责任且慎重的态度。他说:“自然科研十分珍视自己作为市场领先的出版机构的地位,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促进研究的可重复性,尤其是我们在2013年以及之后的近年,推出更多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提升自然科研发表论文所采用的报告方式的质量和一致性。”

关于可重复性,韩春雨等人在撤稿声明中表示:“我们会继续调查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希望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则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而针对已撤回论文的官方调查是否会启动、以什么程序操作,国家与地方有关机构为此项结果所投入的资源是否会因撤稿而做出妥当调整,目前都仍不明朗

河北科技大学网站发布消息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但并未公布具体做法。图片来源:hebust.edu.cn

距离这篇论文的发表已有一年多了,围绕NgAgo论文结果可靠性的争论已经暂时有了结果。“谈到重复研究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它需要花时间来做。在NgAgo这个案例上,现在时候到了,数据已经说话。” 《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最后说。在《自然-生物技术》针对果壳网科学人的采访说:“‘数据已经说话’不仅描述了对于最初发表的数据的全面缜密的评估,也描述了对后续一系列有关NgAgo的报告的全面缜密的评估,评估所有数据后的结论是如今的撤稿是合适的。


简单说就是造假,不用再解释


随着撤稿,“韩春雨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关于论文、关于无法重复、关于撤稿,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

现在,经过15个月的反复调查后,人们的注意力早已经从“诺奖级的研究”转移到“是否有造假行为”上。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生物学家对果壳网科学人说:“简单说就是造假,不用再解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员谢灿指出,也许从一开始,媒体和学术界就夸大了韩春雨等人研究的意义:“在韩春雨的文章发表之后,我和很多朋友有过讨论和争论。当时我们肯定都不会往造假这种可能性上去想,只是单纯的讨论学术和学术价值的问题。虽然我本人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基因编辑,但作为一个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生物学家,对生物学的一些问题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评判吧。我的观点是,论文的意义被过分地夸大了。首先,这不是Science上的创新,只是technology上的创新。而technology创新的意义则取决于两方面: (a)是否是原创?(b)能否占据当前的或者未来的市场,能否影响到科学或者社会的发展?尽管我当时认为NgAgo是一个挺大的突破(不考虑造假的可能性的时候),但是,这两条无疑都不具备。

“以PCR技术为例,发明PCR这个方法当然意义重大,如何宣扬都没有问题,因为PCR彻底影响了整个分子生物学的进程。虽然我们知道PCR中使用的Taq酶是有一些缺陷的,但是别人发明了PCR,而且把PCR(包括Taq酶)占领了整个市场。后来人们找到了能弥补其缺陷的Pfu酶,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无法和发明PCR相提并论。所以韩春雨刚发论文时的很多报道,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地过分炒作和宣扬了。尤其是把韩春雨和张峰比,我觉得这两者的研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事情,我无法理解当时的很多的措辞。”

PCR技术意义重大,彻底影响了整个分子生物学的进程。图片来源:123RF

谢灿曾经因论文被他人抢发一事被媒体大肆报道,对于媒体对科研结果的炒作,动辄“诺奖级”,谢灿不以为然:“我自己曾经被迫卷入过所谓的‘诺奖级’的炒作,我真的非常反感。就不应该有这样一个词语——得到了就是得到了,没有得到就是没有得到。除了诺奖评委,其他人说的都当不了真。炒作这个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科学家应该说,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工作,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才是一个科学的做法。”

正如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在果壳网的采访中所说:“这是学术争论,必须通过学术途径解决(比如发表不同见解的学术文章,与第三方学术机构的公正检验等),而不是社交媒体或社会媒体上的争吵来解决。”

对于这件事本身,仇子龙认为:“我觉得这事情反映了中国学术界与科学共同体在不断成熟,学术争论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否能够用学术途径予以解决,反映了学术界的成熟程度。”


在科学问题上,由于认知方面的差异,媒体、大众和学术界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目前发生的事情,学术界是怎么看的?更多的生物学家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向果壳网科学人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1
   作者撤稿意味着什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

“是否真的是‘主动撤稿’,这个情况虽然已经发生,但是作为外人,无从知道有多主动。”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我觉得撤稿标志着从杂志社的角度提醒大家不要再尝试这个文章的方法。目前关于这个实验无法重复已经被很多实验室提出,相应的结果也陆续得到了发表。这次他主动撤稿,我觉得还是比较合适的,撤稿是给广大科研人员最大的提醒。”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

“撤稿意味着这一备受争议的论文有了明确结论。撤稿就是撤稿,不存在主动和被动撤稿问题。很多实验室不能重复其结果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该文章的撤稿。撤稿对文章的参与作者的学术声誉肯定有一定程度影响,但是能够撤稿总是一件好事,避免更多的人继续做无谓的尝试,这至少比那些明明知道自己文章有问题却坚持不撤稿要好,从这点来说,我还是对韩春雨表示敬意。”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康建胜:

“撤稿更多地意味着这个技术目前非常不成熟。”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文启光:

“撤稿一事表面上看就是意味着作者自身无法重复该实验;而深层的意义可能就更复杂,也不为外人所知。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撤稿并不是坏事,至少让国人以及科研人员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这对于建立国内新的科学高度和科学秩序有积极意义“这份工作遭受撤稿命运,不代表其它的研究比较完美,而是这个工作太抢眼,太多人试着重复但沒重复出来。不少已经发表的论文也存在类似问题,或是选择性发表阳性结果;只是因为没有人重复,或是重复的基数不够,所以引起不了注视罢了。

“一般情况下,证伪的工作不容易做,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得罪领域内一些人,最后也无法发表,甚至沦落到以后很难在领域内立足的遭遇。

“韩的主动撤稿,从我看来,或许更是被动,毕竟先前已经很多实验室无法重复,而且还有否定其工作的论文发表。与其说是主动,不如说是被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宋海云:

“撤稿表示文章中包含不真实、不可靠的内容,并影响其主要结论。韩春雨的主动撤稿其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行为。因为编辑部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先要求作者主动撤稿,如果作者拒绝,编辑部会自己撤稿。”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

“韩春雨及其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新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论文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国内外许多实验室根据他们发表论文中提供的实验方案,一直都无法满意地重复出相同的结果,国际和国内的相关科学家均对此事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实际的情况和压力面前,论文的撤稿是必然的,无论是主动撤稿还是被动撤稿,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撤稿本身就意味着这个研究结果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至少不是一个可用的方法。”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伟:

“撤稿意味着现在无法重复文中已发表数据,包括作者本人及整个科学界。韩春雨主动撤稿表明作者在公开场合首次承认该数据的不可重复性,算是对自己的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对科学界的一个交待。”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深琪:

“我认为只要韩春雨没有造假的话,体现了韩春雨的严谨、负责,不能责备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旻:

“撤稿意味着杂志社对于本次事件,对于韩的研究成果的真伪判断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确表态韩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重复的。而表述为韩的主动撤稿,这是对于作者的尊重,并且希望能够对作者的学术声誉造成尽量少的影响。撤稿只说明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不可重复的,不代表在产生实验结果和投稿过程中存在着学术腐败现象。”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修志龙:

“韩春雨博士在无法提供足够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解答别人疑问的情况下自动撤稿是明智的,也是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程序的。”

韩春雨撤稿事件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们各有各的见解。图片来源:123RF

2   提供优化的方案?


在撤稿声明的最后,韩春雨等人表示:会继续调查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对于这样一句话,我们该如何理解?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

“是否‘会继续调查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是否会‘公开原始数据’,这些是未来的事情,还未发生,数据不足,没法做结论,我也不愿意去预测。我曾经说过,‘as a scientist, I would avoid predicting the unpredictable’,对这件事,我还是如此认为。”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我认为继续调查原因是必要的,同时,继续探索新的方法也是所有基因编辑研究者希望做的工作。我们也希望他能够给出可靠,能够重复的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

“科学就是在探索未知,他这样说无可厚非。也许某一天发现这条路确实可以走通,但并不能改变现在作者提供的技术途径走不通的事实。一个科学结论只有在同行利用你提供的方法可以被验证才会被真正被接受。”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康健胜:

“这是科研的基本态度,技术不成熟不要紧,方向如果正确,值得进一步努力!”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

“也许韩春雨及其团队还希望继续努力,能够优化他们的实验方案,使其研究结果能够被任何一家实验室、在任何地点得以重复,证明其创造的方法是有效的,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如愿以偿。但是,在能够被第三方实验室重复实验并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之前,任何解释都是苍白和无力的。只有真实和过硬的数据才是道理。”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伟:

“这句话表明作者对自己当初发表的结果还是有信心的。希望作者能够履行诺言,我们也希望看到NgAgo确实能用于基因编辑。”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旻:

“该声明不能掩盖韩春雨在研究过程中不严谨的态度。如果对于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严谨性上有缺失,我很怀疑将来所谓的‘优化的实验方案’有多少可信程度。”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修志龙:

“如果是一篇普通论文,读者有疑问,作者有义务解答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应该说前一段时间韩博士做了一些份内的工作,如提供质粒、解答部分疑问、尝试重复实验。”

3
  公开原始数据/第三方验证?


随着论文撤稿,“韩春雨事件”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后续的调查还将继续。作为论文的作者,韩春雨等人应该如何配合此事的进一步调查?是否应该将原始数据公开?是否应该请求第三方实验室来验证实验?”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我觉得利用第三方来验证实验结果非常必要,我们也希望韩春雨团队能够在第三方实验室能够重复出来文章的结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

“我觉得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应该另辟蹊径,科学是探索未知,而不是努力去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是对的。有一位著名教授曾经说过,他有很多很想法,但是10个中有9个在实验中都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天真的。这很正常,正是这些创新性想法推动了科学进步。”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康建胜:

“如果第三方出于科研的目的,要求共享原始数据,应该配合。”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文启光:

“问题是有没有哪个单位或是机制有权力调查此事?如果所在单位不做这件事,谁能够做?如果有单位或是机制有权做这件事,比如说学术道德委员会,韩春雨在体制规定下当然要配合调查。当然,相关法律阙如,涉及的法律问题是否能够追诉就不得而知了。”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宋海云:

“撤稿已经给这件事下了定论,无需进一步调查。”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

“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结果和新方法,一经发表就自然会受到社会的检验,科学家有责任和义务对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质疑进行回答和说明。论文被撤稿本身就表明这一研究结果存在问题,算是一种结论,作者是否公开数据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伟:

“我不知道。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来说,韩春雨应该公开原始数据,这也是各个杂志投稿时作者需要作出的承诺。自该文章发表以来,引起无数人的关注,许多实验室(包括我自己的实验室)也试图重复该工作,但发现无法重现其数据。所以我认为韩应当主动公开原始数据,一方面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来也是对科学界给一个说法。”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旻:

“因为杂志社只对投稿到编辑部的内容进行负责,所以在此之后校方和相关科研经费的投资方应该有责任对事件进一步详细调查,以查清其中是否存在着科研腐败行为,是单纯的科研实验的错误理解,或者科研人员在获取数据或交流过程中的疏忽,还是确实存在腐败行为。特别是校方,作为韩春雨教职的雇佣方,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始终摆出一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修志龙:

“因该工作非常特殊,引起关注特别大,舆论过多介入,政府也给予支持,所以在韩博士无法独立自证正确的情况下,应该引入第三方证伪。

“在没有确凿证据说明韩博士作假(或其团队自认作假)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应先入为主地认为韩博士及其团队作假,即使第三方重复不出实验,也不能认定为是作假,毕竟生物实验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某些环节没有掌握难以重复。不管怎样,韩博士应配合验证方,包括公开原始记录;验证方至少应说明重复不了实验的环节和原因,以便判断是否存在人为作假的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登科:

“很多论文限于篇幅,只是呈现了研究中最精彩的亮点。但背后支撑这些亮点的数据,也是科学知识,对同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帮助。科学研究论文发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不是像专利申请一样宣称占有优先权(当然论文署名发表也有对科学发现占有权的效果)。不管这个研究是否因为引起争议而受到调查,尽可能多的公开原始数据是学术论文作者的责任。

“如果由于研究设备等方面限制,原始数据记录、保存不完备,在遇到争议时,应该是有多少数据公布多少数据。原始数据公布了,他人后续的研究工作可能会帮助澄清主动造假、无意犯错还是读者的原因。显然,大家不能容忍的,只有主动造假。公开原始数据显然有助于争议论文的作者获得同行的谅解。”

4
  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韩春雨的论文及其论文是否可重复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从论文发布到现在撤稿,15个月过去了,韩春雨仍然不能自证清白。在科学家们看来,这件事对中国学术界会有哪些影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

“对学术界的影响,这很难说,因为事情总是两方面的。从好的方面来说,可能会提醒某些科学家,‘造假有风险,出手须慎重’ ;从坏的一方面来说,可能会提醒另一些科学家,‘回报这么高,值得铤而走险’。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方面的影响更大。但是我真心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做点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评价一个东西的学术价值学术意义,尽量从学术上来评价。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别总说什么‘诺奖级’,那是斯德哥尔摩那些人的事情。”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我认为最大的影响是国际上对中国科研诚信的认识。比如国内的文章越来越被质疑,这样在顶级杂志发表会更难,特别是全新的方法。另外,国内的科研成果国际转化也会受影响。这个事情也提示,中国的科研宣传和科研管理等仍然需要加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

“教育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做学问要扎实,不容许急躁。小心维护作为学者的信誉才可以赢得同行的认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康建胜: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长远看,应该也会促进科研的良序发展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文启光:

“只要以论文SCI指数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的唯一或是主要硬性指标的思维不变,这件事过没多久就会被淡忘,还是会有人前仆后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宋海云:

“影响不大。”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

“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学术伦理和规范方面的教育,但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的学术行为(academic conduct),包括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规范的学术论文投稿,一直受到国际关注和质疑,学术丑闻也不断出现。去年和今年中国100多篇已发表的论文被批量撤稿,更是将我国的学术规范行为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韩春雨事件已经酝酿了很久,只不过撤稿的消息最终还是来临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感到很悲哀!这对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很大,中国学术界也应该引以为戒!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深挖这一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而着力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伟:

“如果该事件在撤稿之后,作者并没有提供后续的研究结果如‘优化的实验方案’,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刊物上的投稿难度会加大,本身这些刊物对中国科学界存在偏见,该事件之后无疑是雪上加霜,极不利于中国科学家的生存空间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深琪:

“只要没有造假,不会有什么恶劣的影响。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是很复杂的,影响因素太多,实验结果重复性差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若真是人为的造假,其破坏力不亚于在当前已经很浮躁的中国科技界投下了几个原子弹,破坏力不可估计。”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旻:

“中国社会的普通百姓,科研基金的管理层,甚至是部分科研从业人员,对于西方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都是茫然的,集中体现在以单一的文章发表和影响因子来判断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成就。该事件应该可以让部分人充分了解现代科学研究和文章发表的整个流程,了解所谓的科学道德是什么,怎么来科学客观地进行判断。部分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必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登科:

“全世界物理学家对牛顿和莱布尼兹的纠纷讨论了几百年,不仅仅是聊八卦、看热闹,谈论他们的过程中,也在无形地影响着后世科研人员的行为举止。

“韩春雨的结果如果是假的,也是对其他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家们的警示,再次提醒大家纸里包不住火,造假最难以掩盖的领域恐怕就是科学研究。即便是韩春雨没有造假,属于无意犯错或者根本没错,韩春雨事件引起的争论也促使我们中国科学界思考,面对争议时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应该怎样做。

“当然还有科研管理部门、科普媒体从此事件中都有教训需要吸取。一篇论文的发表,只是得到了编辑部和少数几个审稿人的初步认可,离一个新的理论或方法的确立还很远。在科学史上,这只不过出现了一个同行批评的靶子,只有禁得住无数苛责的研究结果,才可能最终成为‘成果’。对新发表科研结果的过度热捧,是在给科学界帮倒忙。希望这一事件能成为促进中国学术界集体心智成熟的关键酶。”

5  是否还会继续关注?


韩春雨等人的撤稿,有人将其形容为“尘埃落定”,也有人认为这只是阶段性结果。对于事件是否还会有后续发展,人们的看法不一;对于是否会继续关注“韩春雨事件”的发展,科学家们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

“我引几句话吧:科学家应该尽量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就让‘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我会继续关注这个事情,我觉得后续调查重点是,希望能够搞清楚为什么在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

“不会,我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关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康建胜:

“不会再关注此次事件,但会关注这个领域的突破。假以时日,我个人相信这个方向应该会有突破!”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文启光:

“不会关注。”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

“我本人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继续关注这个具体的件事,如前所述,我已经对这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感到很悲哀和痛心。我希望继续花更多的时间去向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进行学术的规范行为方面的教育、宣传和探讨。我在复旦大学上了一门课,已经上了17年,这门课叫做《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讲授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规范的学术论文投稿与发表是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这门课程也受到了其他大学学生的喜爱。我觉得我自己的力量虽小,但愿意尽全力去讲授、去宣扬学术规范行为,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呼吁和宣扬学术规范行为的队伍中来,让全社会都来维护规范的学术行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伟:

“我当然会继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如作者最新的研究结果以及韩春雨如何配合此事的调查和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深琪:

“会。我会从两方面进行关注:一方面,是否真是有意造假;另一方面,若没有有意造假,是什么原因造成实验结果很难重复,一定要查明。我个人更倾向于韩春雨不是有意造假。”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旻:

“本人会继续关注后续的科研进展。尽管韩春雨的部分实验不可重复,但是不代表与其相关的技术是完全没有用的。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类似RNAi的效果,待进一步发展成熟之后,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实用的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登科:

“如果没有更吸引人的新事件出现,我希望自己会继续关注这件事。”

撰文/婉珺、Calo  

编辑/吴欧

韩春雨事件相关阅读:


20160516:韩春雨:我的基因编辑系统还只是“手动档” 

20160731:多国科学家宣布:迄今未能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结果

20160802:《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实验发表声明,将按既定流程调查此事 |

20160803:贾鹤鹏:面向质疑,韩春雨应该怎么做?

20160807:韩春雨论文的可重复性问题,怎样“科学解决”?  

20160809:速报:韩春雨增补了NgAgo实验指南

20160906:“《自然》证实实验可重复”?韩春雨:此说法不妥

20161016:韩春雨:打开僵局的关键,仍然拒绝自证清白

20161113:NgAgo未能在斑马鱼中进行基因组编辑,韩春雨的结果未得到重复

20161116:Protein&Cell发表20位科学家来信,质疑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20161117:同行质疑,调查缺位,韩春雨事件离科学共识还有多远?

20161129:三小组未能重现韩春雨论文结果,《自然-生物技术》称1月公布调查进展

20170120:《自然-生物技术》获得韩春雨论文新数据,暂未采取进一步行动

20170426:《自然-生物技术》回复科学人:将确保彻底严格调查


回复关键词“韩春雨”给科学人,了解韩春雨事件始末。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科研最新进展

学术最新动态

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欢迎扫码关注


跟着节奏赞起来

【拓展阅读】《自然》资深编辑亨利·吉:"《自然》上的一切都是错的"

72 43525 72 31648 0 0 7311 0 0:00:05 0:00:04 0:00:01 7310 100 43525 100 43525 0 0 10049 0 0:00:04 0:00:04 --:--:-- 10541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